顧澤生在2013年來武漢之前,其實是一個農業門外漢,說到種菜,在他的蔬菜基地,很多菜農都比他會種菜。那么,是什么促使他一頭扎進東西湖種起了菜,又是如何拿到39個嚴苛的食堂訂單?并成功帶領一幫種菜的老把式實現輕松種菜鼓了腰包的呢?
在顧澤生的合作社廠房前的空地上,整齊地停放著18輛現代化冷鏈配送車,而在8年前,顧澤生的種菜創業之路,卻是從一輛舊面包車開始的。1990年,顧澤生從廣東湛江某海軍部隊退伍回鄉,進入云夢縣一家國企從事銷售工作。2013年,在朋友的牽線搭橋下,44歲的顧澤生帶著兩個戰友,辭職來到東西湖搞起了蔬菜配送。
當時,武漢市正在著力打造菜籃子工程,顧澤生也成了武漢最早一批投身蔬菜配送隊伍里的一員。當年,顧澤生只點對點給一所高校食堂配送蔬菜,然而隨著蔬菜配送市場的紅利不斷被釋放,他及時敏銳地察覺到了里面潛藏的商機。
武漢綠蔬園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顧澤生:“當時我們配送的時候,還沒多少人來搞基地,正是我看到這一塊的空白。從我的內心來講,我是想通過配送,來做標準農業。”
顧澤生認為,要想在蔬菜配送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光批發鮮菜還不行,必須擁有自己的蔬菜基地,全程把控蔬菜品質和產能,才能接到更多穩定的大訂單。2014年,顧澤生來到東西湖燈塔大隊,承包了10畝荒地,并請來了專業種菜師傅,開始按照綠色健康標準種菜,到了當年底,蔬菜基地就從10畝增加到了100畝。
“2014年自己搞基地。增強了配送的信心。因為直接從田間地頭到餐桌,減少了中間流通環節,品質更好,利潤更豐厚。 ”
由于蔬菜直供食堂,食品安全被擺到了一個非常嚴苛的位置,對方要求不僅蔬菜要口感好無農殘,而且還要保證質量和新鮮度。為此,顧澤生建立了一套從種子、化肥農藥到采收配送全程可控可追溯的綠色種植模式,不讓一片問題蔬菜流出基地。
測量土壤PH值
水要凈化后接近飲用級別才使用
施肥要按比例
……
高標準種植為產出高品質蔬菜打好了基礎,也造就了綠蔬園蔬菜品牌在圈內的好口碑,合作社接到手的食堂配送訂單也從一個增加到了39個,涉及武漢多個高中、大學以及企事業單位。
“我這個公司沒有銷售人員,只有售后。我們的客戶都是來自于客戶的相互介紹,口口相傳。”
訂單量增加了,顧澤生在保持520畝適度規模的前提下,帶動周邊100多戶菜農擴種高品質蔬菜大棚,一年四季供應武漢市場,使菜農們的錢袋子是一鼓再鼓。一位菜農郭德玖透露:“我十八個棚,一年收入二十多萬塊錢。”
顧澤生說:“大概帶動周邊農戶種了3500畝,每個農戶一年增收2萬多,從我這個途徑走的菜,下一步在種植端要提高他們的種植水平,提高標準,讓蔬菜品質更上一個臺階。”
《壟上行》:記者 劉余 邱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