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始,桃花開。
在武漢市江夏區金水閘,占地120畝的湖北省桃資源育種圃里一片姹紫嫣紅。這里是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的桃園基地,濃縮了湖北桃樹資源的精華。
桃林里,研究員何華平熟練地掐去桃枝上多余的桃花。他告訴記者,育種是桃產業的根本,通過疏花打枝、避免桃樹消耗過多營養,可以保證坐果率。
湖北獨特的地理位置,適宜各類水果的生長,尤其是桃,種植面積、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桃是我省最先開展科技攻關的水果項目之一。
“十二五”、“十三五”期間,省農科院果茶所就開始開展桃樹高產栽培技術攻關,收集研究了早熟、中熟、晚熟桃樹品種180多個,并主推了“天仙紅”、“早仙紅”、“中油蟠36-3”等十大品種。
進入“十四五”, 湖北省農科院果茶所的科技工作者繼續將目光聚焦在桃品種改良上。一株桃樹下,博士艾小艷正在進行雜交授粉。只見她拿著一只鉛筆,用帶有橡皮的一端,先沾好人工花粉,再輕輕地點在選好的桃花雄蕊上,就完成了雜交授粉。這樣的操作,艾小艷一天要重復上千次,目的就是為了確保優中選優。
沒特色、品質不優、上市不早是制約湖北桃產業發展的三大瓶頸。自“十二五”以來,湖北省農科院果茶所重點研究改良紅肉桃系列品種。歷經四代發展,目前湖北紅肉桃系列已具有較好商品屬性,產銷兩旺。
國家桃產業體系武漢綜合試驗站站長何華平告訴記者,眼下他們正在研發“楚紅”、“楚玉”、“楚金”三個系列本土桃品種,它們不僅能適應湖北高溫高濕的環境,還具有早熟、抗蟲抗病性好等優點,有望在“十四五”期間推廣上市。
科技為產業注入新活力,也為桃農帶來新希望。一大早,蘄春縣農業農村局駐獅子山鎮河口村第一書記陳向陽就趕到金水基地。經過咨詢,他決定購買一批適合蘄春種植的“霞脆”和“黃金桃”新品桃樹,用來替代村里的老品種。他希望這些由科研人員精心培育的特色新品桃,能讓河口村的村民們多掙錢快致富。
《壟上行》記者: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