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丈湖第一大金就是小龍蝦了!周耀軍是萬丈村的新移民,也是當地的龍蝦養殖大戶,有6年養蝦經驗,他告訴我們,現在正是投放蝦苗的旺季,蝦苗的交易那叫一個火熱,他每天都能收到300至500斤左右的訂單。
三月的萬丈村,金黃的油菜點綴著萬畝蝦田,陽光下,一個個方塊的水面上蕩著粼粼波光。您也許想不到,過去,這里是一片無人問津的荒湖,上世紀50年代才被圍墾出來。1959年,因新建梅川、荊竹等中型水庫的需要,這里成了移民的重點安置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借助移民扶持政策以及獨特的資源優勢,當地決心做好“農”字文章,優化產業結構,開啟水下淘金事業。
黃岡市武穴市萬丈湖街道萬丈社區黨支部書記 主任 董全旺:“開始的時候是養四大家魚,因為四大家魚賺錢不多,老百姓養殖時間長了,也有開拓的精神,最后引進飼養了鱖魚到我們武穴來飼養,那個效益比四大家魚的經濟效益要高很多,起碼純收益都要高六七倍。”
萬丈湖第二大金就是鱖魚了!鱖魚養殖讓鄉親們嘗到了甜頭,但同時問題也來了,鱖魚數量多了之后,它們的口糧卻成為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董全旺書記說,因為養鱖魚要餌料魚,餌料魚要活魚,大概每畝的鱖魚成魚的養殖要三到四畝的餌料魚。
餌料魚從哪兒來呢?經過多次考察,當地從廣東引進了鯪魚作為餌料魚,不僅解決了鱖魚的口糧問題,還順勢帶動了村子的發展。
“我們萬丈村就是1500多畝的鱖魚池,輻射的餌料魚池有兩三千畝,這兩三千畝不是我們這邊的,是附近的鄉鎮給我們提供餌料魚,他們也發財了。”
養殖效益好,鱖魚和小龍蝦被鄉親們稱為水中的金元寶,而萬丈湖第三大金就是蝦稻連作了!
?
在隨后的幾年,當地蝦農逐漸改變了人放天養的傳統養殖模式,采用科學方法,每年通過賣蝦苗和成品蝦,每畝收益就高達5000元。如今,村里家家有產業,戶戶有錢賺。
如今,萬丈社區的蝦稻養殖面積近1萬畝,占社區耕地面積95%,小小的移民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水產大村,鄉親們憑借勤勞和智慧不斷水中淘金,昔日閑荒湖早已變成聚寶盆。
《壟上行》記者:朱梅 武晉冉